- 八部般若
- ﹝出般若經﹞ 梵語般若, 華言智慧。 佛於第四時中所說之經既多, 法亦不一, 故有八部之名焉。 〔一、 大品般若〕, 謂佛演說五蘊、 十二入、 十八界、 三十七道品等法, 皆從六波羅蜜生。 其般若波羅蜜最大、 最勝、 最為第一, 餘之五度, 若無般若導達, 則不得名為波羅蜜也。 以其卷帙多故, 是名大品般若。 (五蘊者, 色蘊、 受蘊、 想蘊、 行蘊、 識蘊也。 十二入者, 眼入、 耳入、 鼻入、 舌入、 身入、 意入、 色入、 聲入、 香入、 味入、 觸入、 法入也。 十八界者, 眼界、 色界、 眼識界; 耳界、 聲界、 耳識界; 鼻界、 香界、 鼻識界; 舌界、 味界、 舌識界; 身界、 觸界、 身識界; 意界、 法界、 意識界也。 三十七道品者, 觀身不淨、 觀受是苦、 觀心無常、 觀法無我, 是四念處。 已生惡, 令永斷; 未生惡, 令不生; 已生善, 令增長; 未生善, 令得生, 是四正勤。 欲如意足、 念如意足、 精進如意足、 思惟如意足, 是四如意足。 信根、 精進根、 念根、 定根、 慧根, 是五根。 信力、 精進力、 念力、 定力、 慧力, 是為五力。 念覺分、 擇法覺分、 精進覺分、 喜覺分、 除覺分、 定覺分、 捨覺分, 是七覺分。 正見、 正思惟、 正語、 正業、 正命、 正精進、 正念、 正定, 是八正道。 已上諸法總為三十七道品也。 梵語波羅蜜, 華言到彼岸。 六波羅蜜者, 一布施、 二持戒、 三忍辱、 四精進、 五禪定、 六智慧也。 ) 〔二、 小品般若〕, 謂與前大品所說之法, 大要是同, 因對大品, 以其卷帙少故, 是名小品般若。 〔三、 放光般若〕, 謂世尊入于三昧, 從足千輻輪相, 放大光明, 上至肉髻及諸毛孔中, 皆放光明, 遍照十方國土, 為諸菩薩而說此經, 是名放光般若。 (梵語三昧, 華言正定。 ) 〔四、 光讚般若〕, 光, 即光明; 讚, 即講說。 謂佛從舌本出無數光明, 照三千界, 其光明中自然而現無數金蓮華, 其蓮華上各有諸佛講說此經, 是名光讚般若。 (三千界者, 小千、 中千、 大千也。 ) 〔五、 道行般若〕, 謂佛說法, 令諸眾生聞者喜樂, 展轉相告, 於中受學成就道行, 是名道行般若。 〔六、 金剛般若〕, 金剛, 喻也。 般若, 法也。 以金剛之貞, 至堅至利、 能斷難斷, 能碎萬物。 譬喻般若空慧, 能斷諸眾生難斷之惑, 是名金剛般若。 〔七、 勝天王般若〕, 勝天王問佛云: 菩薩摩訶薩云何修學一法, 通達一切法?佛即答云: 菩薩摩訶薩修學般若波羅蜜經, 則能通達檀波羅蜜乃至智波羅蜜等。 此經由勝天王發問而說, 是名勝天王般若。 (菩薩, 梵語具云菩提薩埵, 華言覺有情。 梵語摩訶, 華言大。 梵語檀, 華言施。 ) 〔八、 文殊問般若〕, 文殊師利白佛言: 我觀如來不異相、 不動相、 不作相、 無生相、 無滅相、 不有相、 不無相等。 佛即答云: 若能如是見於如來, 心無所取、 亦無不取等, 甚為希有。 此經因文殊發問而說, 是名文殊問般若。 (梵語文殊師利, 華言妙德。 )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